《重阳,是所有人的秋天》-散文-罗登廉
重阳,是所有人的秋天
文|罗登廉
九月初九一到,秋就深了。风里裹着桂花香,也掺着些草木的枯味,太阳把影子拉得老长,落在地上,像一截截被拉长的日子。总有人说这是“老人节”,可仔细想想,秋天从来不是哪一代人的专属,重阳也该是所有人的。
小孩子眼里的重阳,是秋光里的玩闹。小区里的银杏叶刚黄,一群孩子就追着叶子跑,把落叶堆成小山,再一头扎进去,笑声震得树上的叶子簌簌而下。他们不知道茱萸是什么,也不懂登高的典故,只知道秋天的风不热,阳光正好,能在外面疯玩一下午。去年重阳,我看见邻居家的小男孩,把奶奶晒的菊花瓣装进小玻璃瓶,说是要做“魔法药粉”,让冬天来得慢一些。在孩子心里,重阳不是节日,是秋天里一个普通又好玩的日子,是和自然贴得最近的时刻,他们用小手触摸落叶,用眼睛捕捉秋光,把时光过得像刚摘的野果,酸甜又鲜活。
年轻人的重阳,藏在奔波的间隙里。早上挤地铁时,看见有人捧着一束雏菊,花瓣上还沾着露水,大概是要送给家里的长辈;午休时,同事们讨论着晚上要不要回家吃饭,说妈妈已经炖好了排骨汤。他们很少专门过这个节,却在不经意间把节日的温度藏进生活里。有个朋友说,去年重阳他在外地出差,晚上给家里打视频,爸爸在镜头前展示刚种的菊花,妈妈在旁边絮叨着让他添衣服。挂了电话,他走到酒店楼下,看见路边的老人在散步,路灯把他们的影子叠在一起,忽然就想起小时候,爸爸也是这样牵着他的手,在秋天的路上慢慢走。年轻人的重阳,没有仪式感,却有最真实的牵挂,像秋天的风,轻轻吹过,却留下了痕迹。
老人们的重阳,是岁月里的从容。公园里,几个老人围坐在石桌旁下棋,棋子落得很慢,却每一步都很笃定;湖边,一位奶奶在喂鸽子,手里的玉米粒撒得均匀,鸽子在她脚边打转,她笑着说“慢点吃,都有”。他们不怎么提“过节”这回事,却把日子过成了重阳的样子。张爷爷每天早上都会去爬山,他说“秋天的山最舒服,不冷不热,爬到山顶能看见整个城市的秋景”;李奶奶喜欢养花,尤其是菊花,她说“菊花耐冷,秋天开得最艳,像咱们老年人,越老越有精神”。老人们的重阳,不是被提醒的节日,是刻在生活里的习惯,像秋天的树,虽然叶子会落,但根扎得很深,稳稳地站在时光里。
其实,重阳从来不属于某一个人或某一类人群的节日,它是秋天的一个注脚,是所有人对时光的感受。小孩子在秋光里成长,年轻人在秋风里奔波,老人们在秋景里从容,每一代人都在这个季节里,过着属于自己的日子。就像古人过重阳,有人登高望远,有人采菊饮酒,有人思念亲人……每个人的方式不同,却都在这个日子里,找到了与自然、与生活相处的方式。
如今的重阳,不妨放下对“节日”的定义,只是去感受秋天。带孩子去捡一片落叶,陪父母吃一顿晚饭,或者自己找个安静的地方,看看秋天的云。重阳不是用来“过”的,是用来“感受”的,感受时光的流转,感受生活的温度,感受每个年龄阶段里,最真实的自己。因为秋天是所有人的秋天,重阳也是所有人的重阳,只要心里有对生活的热爱,每一天都是快乐的“重阳”。
作者简介:罗登廉,中国作家协会会员、中国散文学会会员,报刊编辑,自由撰稿人。
(注:本文已获作者授权发布)







鄂公网安备42018502008200号